教宗方濟各 照料受造界祈禱日文告
教宗方濟各
照料受造界祈禱日文告
2024年9月1日
「懷著望德,並與受造界一同行動。」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懷著望德,並與受造界一同行動」是 2024 年 9 月 1 日舉行「照料受造界祈禱日」的主題。這個主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八 19~25),他向我們解釋,依照聖神生活以及藉著信仰而專注確切得救的希望,也就是在基督內的新生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 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或許沒有直接明顯的答案。如果我們真的是信徒,我們有了信德,是怎樣呢?這不僅是「我們相信」有某種我們理性無法明白的超越性事物、一個奧祕──一個高不可攀、遙不可及、不可見又不可名狀的天主。相反地,如同聖保祿宗徒告訴我們,而是天主聖神居住在我們內。我們是信徒,因為天主的愛本身「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羅五 5),這聖神現在真的是我們「嗣業的保證」(弗一 14),持續不斷地激勵我們去以耶穌完美及豐富的人性追尋永恆的美善事物。聖神令信友們在愛德中變得有創意、主動積極,帶領他們走上一條精神上自由的寬闊途徑。然而,聖神的邏輯與世界的思維之間的張力並不因此消失,因為兩者所結的果實是截然不同的(參閱:迦五 16~17)。我們知道,聖神的第一個且綜合所有其他的果實,就是愛。在聖神的帶領下,信友是天主的子女,能夠轉向天主,像耶穌一樣以「阿爸,父」(羅八 15)稱呼祂,並且是一個自由的人,不再陷入死亡的恐懼中,因為耶穌已經從死者中復活。這就是我們浩瀚的望德:天主的愛已經獲勝,不斷獲勝和繼續獲勝。即使面對肉體的死亡,對那些在聖神內生活的人而言,未來的光榮已獲得了確定。正如明年禧年的詔書所提醒的,這是不落空的望德。1
- 因此,一個基督徒的生命是信仰生活、在愛德中積極主動,並望德滿盈地等待主在光榮中歸來。我們並不因為「基督的復臨」(Parousia),即基督的第二次來臨的「延遲」而感到憂心;「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路十八 8),這才是重要的問題。信德的確是一份禮物,是聖神臨在我們內所結的果實,但也是一項任務,必須在自由和對耶穌愛的誡命服從中去執行。我們必須為這真福的望德作見證。然而,我們要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又該如何去作此見證呢?顯然,是在人類肉體的痛楚和受苦中。要作夢,我們就必須睜開雙眼去夢想,被博愛、手足情誼、友誼,以及人人得享正義的這些願景所驅使。基督徒的救恩進入世間苦楚的深處,這救恩不僅擁抱全人類,也延伸至整個宇宙、大自然本身──人類的「oikos」(家園),以及人類的生活環境;基督徒的救恩延伸至「在世樂園」的受造界──大地母親,因為受造界本是眾人的喜樂之地和得享幸福的允諾。我們基督徒的樂觀主義是建立在一個活潑的望德上──意識到所有的事情都導向天主的光榮,導向在祂的平安中最終的圓滿,以及在正義中肉身的復活,「漸漸地光榮上加光榮」(格後三 18)。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卻承擔著痛楚和受苦: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嘆息(參閱:羅八 19~22),我們基督徒在嘆息(參閱:羅八 23~25),而聖神本身也在嘆息(參閱:羅八 26~27)。這嘆息顯露著焦慮和受苦、欲念及渴望。這嘆息表達我們對天主的信賴和依靠──祂在我們中間那既慈愛但又有所要求的陪伴,為要完成祂的計畫,即在聖神內的喜樂、愛及平安。
- 整個受造界都身處在重新誕生的過程中,在嘆息中等待自身的解放:這是一種隱藏的成長過程,就如「長成大樹的芥子」或「麵團中的酵母」(參閱:瑪十三 31~33),其開端是微小的,但可預期的結果卻是無限地美好。在這等待重新誕生的過程中──成為天主啓示中的子女──望德就是在困境中能保持堅定,在受考驗或面對人類殘暴的時刻不失去希望。望德不叫人蒙羞,也不欺騙人:我們在親身經歷聖保祿所述說數不勝數的「困苦、窘迫、迫害、饑餓、赤貧、危險、刀劍」中(參閱:羅八 35),以及受造界的嘆息、基督徒的嘆息和聖神的嘆息,這已是在預嘗救恩和期待救恩。因此,望德是歷史和人類事件的另一種詮釋。這種詮釋不是幻象,而是實際的,是以信德的現實主義去看無形的事物。望德是耐心的期待,如同亞巴郎看不到一樣。我願意想起那位具有神視的偉大信徒,那位〔誕生於義大利〕卡拉布里亞(Calabrian)院長──菲奥雷的若亞敬(Joachim of Fiore)。但丁曾說他「被賦予天知性的神恩」2:在那段充斥著流血的鬥爭、教宗與帝國之間的衝突、十字軍東征、異端縱橫和教會世俗化,若亞敬能夠提出民族之間嶄新的共存精神這種理想,而且是被普世的兄弟情誼和基督徒的和平──福音在生活中的果實所塑造。我在《眾位弟兄》通諭中談到過這種社會友誼和普世的兄弟情誼,但是這種在眾人之間的和諧也必須延伸到受造界,植根於一種「情境人類中心主義」(《請讚頌天主》宗座勸諭,67),使人對生態環境負起人性化及整體的責任,成為我們的共同家園和居住在其中的眾人一條救恩道路。
- 為什麼世界上有如此多的邪惡呢?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不公義,這麼多兄弟自相殘殺的戰爭,使孩童死亡、城市毀滅、環境汙染,並讓大地母親遭受侵害和蹂躪呢?聖保祿宗徒暗指亞當的罪,說:「我們知道,直到如今,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嘆息,同受產痛」(羅八 22)。基督徒在道德上的掙扎是與受造界的「嘆息」相連,因為後者「被屈伏在敗壞的狀態之下」(羅八 20)。整個宇宙和每個受造物在其中嘆息,並「不耐地」渴望克服其當下的境況,恢復其原初的狀態。因此,我們的解放也包括所有其他受造物──他們與人類的處境一脈相連,他們也處於奴役的狀態中。即不是受造界的過錯,受造界像人類一樣,也變成奴隸,並無法履行她被創造的計畫,即她存在的持久意義和被設計的目的,註定要瓦解和消失,因人類濫用大自然情況而變得更為嚴重。然而,人類在基督內的救恩,對受造界來說也是一個確切的希望,因為受造界本身盼望「脫離敗壞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榮自由」(羅八 21)。故此,藉著基督的救贖,我們可以在望德中默觀人類與所有其他受造物之間的精誠團結。
- 在我們對耶穌光榮復臨充滿希望和堅持到底的期盼中,聖神使我們信友的團體保持警醒;祂持續地引導我們並召喚我們,叫我們悔改,改變生活方式,以便抵抗人類對環境的危害,並主動表達對社會的批判,尤其是作出那種有可能改革的見證。這種轉變在於那些想要控制他人和大自然的人──將大自然視同任由操縱的物件──放棄他們傲慢的行為,好能採取照顧他人和受造界的謙卑態度。「當人類宣稱要取代天主的地位時,他們就成了自己最大的敵人」(《請讚頌主》,73),因為亞當的罪惡玷汙了我們最根本的關係,也就是我們與天主、與自己、與他人以及與宇宙的關係。所有這些關係都需要同步及同心合力地被全面恢復、拯救以及「導正」。不能忽視其中任何一份關係,因為只要少了一份關係,其他一切都會隨之倒下。
- 因此,「懷著望德,並與受造界一同行動」,主要的意義是與所有心懷善念的人齊心協力、一同前行,藉以去「思考人類的力量、其意義和限制等問題,因為我們的力量在幾十年間瘋狂地增長,我們在科技上取得了令人難忘和驚嘆的進步,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與此同時,我們已經變成了高度危險的生物,能夠威脅到很多受造物的生命和我們自身的生存」(《請讚頌天主》,28)。不受制約的權力創造出怪獸,並使之與我們為敵。如此,今日有必要對人工智能的發展設立道德的界線,因為其演算法和模仿能力可以被用來主宰人類和自然,而不是用來為和平及整全發展服務。(參閱:2024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 「聖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時刻陪伴著我們」,那些在今年天主聖三節主日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兒童日、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孩子們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涵。天主不是一個「無限」的抽象觀念,而是一位慈愛的父親;是天主子──每一個人的朋友和救贖者;是聖神──指引我們的腳步走上愛德的道路。人類服從愛的聖神,人類的態度便徹底地改變:從「掠奪者」變成了樂園的「耕耘者」。地球被交託給人類照顧,但也始終屬於天主(參閱:肋廿五 23)。這是猶太基督教傳統特有的「神學人類中心主義」。因此,宣稱擁有占據和主宰自然、將之恣意操縱,便是一種偶像崇拜,一種對人類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an)的理解,即人陶醉於其科技治理的力量,驕傲地使大地處於一種「去恩寵化」的境況,使她失去天主的恩寵。確實,如果說天主的恩寵就是為我們死而復活的耶穌,那麼教宗本篤十六世所申明的是真實的:「不是科學救了人,人是被愛所救」(《在希望中得救》通諭,26),天主在基督內的愛,沒有任何人或事物可以使我們與之分離(參閱:羅八 38~39)。所以,受造界並不是靜態的或自我封閉的,而是始終指向她的未來。今天,藉著當代物理學的發現,我們知道物質和精神之間的關係越發耐人尋味。
- 保護受造界並不只是一個道德問題,明顯地,也是一個神學問題,因為人的奧祕與天主的奧祕相擁。兩者的交織可以被稱為「創造式」的(generative),因為它源於天主在基督內創造人類的那愛的行動。天主這創造行動予以人類行動自由,並成為人類行動的倫理基礎。按照天主的肖像──耶穌基督所受造的人類,本身是自由的。為此,人類在基督內是一切受造物的「代表」。一個超越性的(神學-道德性的)動機,使得基督徒5也透過「財物為眾人擁有的原則」,在世界上致力於推動和平與正義:成為受造界在產痛的嘆息中所等待的天主啓示中的子女。這不僅僅涉及到人類在現世歷史中的生命,也特別涉及到人類在永恆的命運──我們真福的「終末」(eschaton)、我們平安的樂園、在宇宙中的主基督──那位因愛而被釘死且復活了的主。
- 因此,「懷著望德,並與受造界一同行動」,意思是活出一種「道成肉身的信仰」(incarnational faith)──能深入眾人受苦和帶著希望的肉身,期待著註定要在基督內賜給眾信徒的復活。在耶穌──那取了肉身的永恆聖子內,我們真的是天父的子女。藉著信德和聖洗,在聖神內的生命為信徒開始了(參閱:羅八 2),一個神聖、像耶穌一樣是天父子女活出的生命開始了(參閱:羅八 14~17),因為藉著聖神的德能,基督在我們內生活(參閱:迦二 20)。這新的生命變成對天主、對人類及受造界一首愛情之歌,並在聖德中得到圓滿。3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 年 6 月 27 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注釋:
- 參閱:2025 年禧年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2024 年 5 月 9 日)
- 《神曲》,〈天堂篇〉,第十二首,141 行。
- 羅斯米安會(Rosmian)的神父 Clemente Rebora 饒富詩意地表達這個概念:「就如受造界在基督內上升到天父那裡,一切都以奧祕的方式成了產痛。為了要使生命能夠出生,死亡是多麼必要!然而單只從一位母親,一位神聖的母親,我們都快樂地進入光明。我們都生於一個愛情在淚水中帶來的生命。它在此塵世的渴望,就是詩;但唯有聖德可以把這首歌寫完。(Curriculum vitae, “Poesia esantità”: Poesie, prose e traduzioni, Milan 2015, p.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