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受造界是基督徒的使命

(韋薇修女/天主教修會會長聯合會全人發展組執行秘書)

教宗方濟各2015年5月24日頒布《願祢受讚頌》通諭的同年,宣布天主教和基督宗教共同訂立每年9月1日為「照料受造界祈禱日」,並钉定9月1日至10月4日為「受造界時期」,期盼基督徒保留這段時期,去欣賞、感謝天主的創造,珍惜受造物,也為我們人類對於受造界的破壞、踐踏而誠心懺悔。

生態失衡釀災 窮人首當其衝

今年大公合一受浩界時期的主題是「願正義與和平湧流」(参閱亞5:24),天主的正義與和平如同江河川川流不息。但是現在我們傾聽大地及人們的聲音,卻發現大洋、江河被污染,原本是動物與人類棲息、獲得滋養、飲用的生命之泉,如今水資源或乾枯、或遭破壞、或被商人掠奪牟利,許多地區的弱勢人群、動物生物卻無法得到基本的水權。近年來,極端氣候在各地呈現,隨之常有大風雪、野火、水災、乾旱、暴風雨,江河氾濫成災更是致人於死、毀减家園。海洋、江河、湖泊在鳴咽,人們因氣候災難而掙扎、逃難,地球母親傷心欲絕。

氣候變遷直接影響到人類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氣候、清潔衛生的用水、充足食物、生理基本安全、生物多樣性,對那些原本在經濟上已經被邊緣化的國家、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窮人受到最大的衝擊。

2023年聯合國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提到,全球有20億人口無法取得安全飲用水,46億人口缺乏管理得當的衛生設施;有1.9億名兒童面臨飲用水、個人與環境衛生,疾病及氣候、環境變化的威脅。此外,每天有1萬8千人死於空氣污染。氣候變遷也影響到糧食生產,按照2020年統計,有23億7千萬人無法取得足夠糧食。

地球的暖化對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速度,也給與我們地球上的物種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從1970年代至今,已經有近百萬的物種瀕臨消失。教宗方濟各提到,「氣候是公共福祉」(《願标受讚頌》通输,23號),而氣候變選、生態危機,致使大地和窮人痛苦吶喊。

落實生態歸依 人人責無旁貸

為此,教宗號召世人力行「生態歸依」,是指在各層面的深度悔改,使人們與耶稣基督相遇的成果,呈現在我們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中,「生態歸依」更是每個基督徒的使命,(参閱《願祢受讚頌通諭》,217號)

「生態歸依」涵蓋我們與天主、與自己,以及我們與受造物及其他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先要培養慷慨關懷、柔和的精神,首先要感謝天主以愛恩賜地球與所有的受造物,我們蒙召以愛還愛,自我犧牲;其次是覺察我們與所有受造物及弟兄姊妹互為一體,從信仰角度,由内在去觀察與體驗到天主以愛連結我們合而為一,每人發揮天賦恩典·以創意和熱忱去解決生態危機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參閱同上,220號)

喚醒生態良知 戮力知行合一

通諭中,教宗也呼籲教會及所有信友、各個國家及各地方政府,致力投身於照料及服務共同家園,指出我們必須克服自私、消費主義市場經濟、丢棄文化等,擺脫個人與社會罪的影響,轉變為從制度與政策層面去改變新的運作方式及策略,大家應攜手合作去改善生態。透過家庭、學校、堂區及媒體實施生態教育,提升覺察與關心生態危機,促使大家產生動機,切實從觀念、從行為及生活方式去改孌並激發我們承擔及雜護生態與環境的責任(參閱同上,210-215號)

首先,基督徒理當負起偕同天主的創造工程,面臨氣候變遷快要產生摧毁性的關鍵時刻,發揮支持地球永續及大自然的復原力量。其次,基督徒應参與許多善心團體及人士的善行,積極促使溫室氣體排放迅速下降的策略及行動,避免因氣候變遷所產生的破壤和損害。最基本可實踐的是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方面,我們克服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以及努力實踐脫碳及减碳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也就是在生活中減少碳排放或零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及降低降低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具體的行動包含:在家中多採用節能省電、省碳排放裝置;多吃蔬果少吃肉,避免剩食;避免使用一次性的物件,盡量循環使用物品,少用甚至禁用塑膠用品、塑膠包裝、塑膠袋;交通盡量使用大眾運輸、電動車、腳踏車或步行等。

愛護唯一家園 共促永續福祉

過去一年,台灣天主教會有好幾個教區及修會都默默以行動護守家園,針對不同群體舉辦認識《願祢受讚頌》通諭,以提升神父、修女及敎友的生態意識及使命。有越來越多的敎友努力實踐簡樸生活,種植植物、製作酵素以維護土地,減少垃圾。此外,台中教區在願祢受讚頌周(5月16日至24日)提供每日祈禱材料,並連續幾年任受造時期(9月1日至10月4日)製作有關照顧地球的影片節目,每天透過社群平台傳送《願祢受讚頌通谕》的簡短訊息,發揮培育並藉此喚醒大眾意識。耶穌肋傷修女會努力把照顧大地的使命整合到修會的神恩裡,修女們以身作則,將生態教育推廣至堂區和社區,連用生鮮廢棄蔬果製作酵素,讓資源有效循環使用,並以酵素取代使用殺蟲劑、洗潔劑及化肥,友善生態環境。

上述各單位及團禮都是激勵我們學習及實踐照料受造界的具體楷模,也是在受造界時期值得傳報的成果,報我們欣賞及感謝許多個人、團體及單位對於護守家園的貢獻,藉此激發更多世人對照料受造界的使命感及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