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蒙召生態皈依

基督徒常說悔改、皈依,四旬期更常聽到皈依,聖經上皈依是指思想、心靈、態度和行為等都做徹底的轉變方向,是目標和方向的轉變,甚至是我們與各個層面的關係,回歸到天主、重修盟約關係,悔改信從福音。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頒布的《願祢受讚頌》通諭第217號,特別提到「生態皈依」(Ecological Conversion),述及生態危機是一個召喚,召叫我們內心深度悔改作為答覆。

生態皈依首先是需要個人回到內心,體認及發現我們內心是一片荒漠,因為我們內心是會受到外面世界的影響,現在世界充斥著各種汙染、崇尚一次性用完就丟棄的短暫性、實用性、時尚性、消費性的價值觀與文化,消費導向的世界終究會使我們空虛,競爭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名聲、讚賞、財富,物質資源、欲望,人際的功利、現實,或是操控別人,國際之間各國的勾心鬥角、追求霸權,不只是讓環境、生態遭受汙染和破壞,我們心靈也遭受汙染及扭曲許多價值。我們內在與外在世界是息息相關的,皈依是從個人心深處徹底轉變,進而影響到周遭的世界,甚至宇宙。

除了個人皈依外,還應有團體幅度,也就是團體皈依,教宗強調窮人、邊緣人的呼號和地球的創傷是許多扭曲的文化、社會、經濟與政治法規、制度交錯所造成,也需要在團體層面、制度層面去改變思維、法規與策略,才能護守人類、地球、受造界萬物的生命與內在價值。

生態皈依必須改變生活目標、動機及行為,應具體實踐在信仰生活各面向:

新的生活方式

我們的消費方式、渴望與慾望盡量擺脫媒體(包含社群媒體)和廣告的影響,轉變到簡樸生活,採購及運用資源時,考量自己真正的需要及擁有過多物質對於其他人、地球、其他生物、物質資源的影響。我們還需要考量窮人及下一代、隔代,甚至無數後代的可用資源,也就是維繫生態永續發展。

為人類和環境之間的盟約施行教育

藉著家庭、堂區、學校和媒體的教育,提升關心生態危機的意識、有動機切實地改變,不只是觀念上的改變,應該是改變我們趨向功利、現實、便利、消費等心態,培養各層次的生態平衡的生活習慣和行為,並推展到靈修,建立起人和自我內在、與他人、與大自然、與其他受造物之間的關係及我們與天主的愛的關係,發展出將心比心、承擔責任及慈悲憐憫的精神。

教育激發我們承擔護衛環境的責任,包含實際行動,諸如避免使用塑膠和紙張、減少垃圾、節約用水和用電、共乘交通工具、重複使用物件等等,因為這些行為都會直接、重大影響我們周遭的環境。

學習聖方濟亞西西的榜樣,我們的關懷照顧擴展到人際關係、天人關係以及我們和整個受造界的關係,把整個宇宙視為大家族關係,都是互相關聯、彼此依存,需要彼此照顧。
教宗方濟各指出需要團體性及集體性的皈依,因為人類的破碎現況以及生態危機都不只是個人的罪造成,更是社會的罪、機構與組織和制度的罪所形成的,因此皈依涵蓋改變制度性的罪與關係,改變新的運作方式及決定,需要團體網絡攜手合作去改善生態。

實踐生態皈依的好機會是藉著家庭、堂區、團體或是職場機構,一起參加《願祢受讚頌》行動平台,在未來七年以實際行動去修復我們與地球、我們與天主和人的關係。

出處:朋友間321期(仁慈聖母傳教會 韋薇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