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頒布十週年,8月30日上午9時30分,主教團全人發展委員會生態關懷組特別在靜宜大學舉行聯合慶祝受造界節感恩聖祭暨慶祝活動,七個教區的主教和代表們,及各修會會士、修女、來自各堂區的信友們齊聚於靜宜大學主顧聖母堂,以祈禱、分享與行動,回應這份召叫。
主教團全人發展委員會生態關懷組主任委員蘇耀文主教歡迎大家到來:「在這慶祝《願祢受讚頌》通諭頒布十週年,同時也迎接2025年《照料受造界時期》開始的時刻,今天我們大家聚在一起真是特別值得紀念!每年9月1日《照料受造界節》開始,到10月4日生態主保聖方濟的慶日,我們一起慶祝《照料受造界時期》,先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信友藉由反省天主的創造及生態皈依,讓我們的生活方式更符合天主的創造計畫,並以祈禱和行動,共同照顧我們的家園。10年前《願祢受讚頌》通諭剛頒布時,靜宜大學生態系就舉辦了這通諭的研習會,今天來到靜宜舉辦10周年慶祝活動格外有意義。韋薇修女將分享10年來的回顧與未來展望,也邀請大家簽署承諾卡,表達我們對照顧共同家園的行動承諾;同時主教團全人發展委員會生態關懷組也建立了網站,提供相關資料,希望透過祈禱與行動,能夠使《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精神能更加落實。」
教廷駐華代辦馬德範蒙席期勉大家:「《願祢受讚頌》通諭是一篇在許多方面都極具先知性質的文件,開啟了一個與科學以及我們在這個時代當中,願意和教會子女一同尋求真理的男女,進行對話的過程,幫助我們和其他基督宗派的弟兄姊妹們對話,和其他的宗教展開交流。它建立在對人類能力的信任之上,是一條需要踏上的旅程—邀請我們作出承諾,實踐具體的行動,以回應當今多重的危機。因為生態危機的核心,實際上是一場道德危機。因此通諭提出一些人人都可以做的具體行動,甚至可以把它視為新的慈悲善工,教宗方濟各為我們建立了清晰的框架,我們受邀把環保的意識視為是聖神的召叫和時代的徵兆。不要害怕跨越疆界,應當要走出去,在任何善良的地方,以服務和尋求真善的心,與她相遇。《願祢受讚頌》提醒我們,若是信仰不致力於推動整個人類的救恩,不勇敢的為此付出承諾和努力,那麼這樣的信仰便有可能流於貧乏且不結果實。」
靜宜大學校長林思伶分享靜宜大學近三年積極回應教宗《願祢受讚頌》通諭精神,從校園節能減碳、電動公車轉型,到推動USR計畫與生態教育,實踐「照顧人、照顧土地、分享」的核心價值。校內去年度即節省119萬度電,並在「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榮獲「優質教育」與「減少不平等」全台第一。作為TaiCUCA理事長學校,靜宜也引領全台基督宗教大學課程創新,推動七大行動。今年更舉辦「願祢受讚頌週」,深化對通諭的實踐。校長林思伶強調,靜宜將持續以信仰為根,培育具全球視野的新世代。
天主教修會會長聯合會全人發展組執行秘書韋薇修女以「《願祢受讚頌》通諭十週年,在臺灣的回顧與展望」為專題演講的主題,扼要說明了通諭精神,面對急迫的挑戰是保護共同的家園,整個人類家庭團結一起尋求永續、整合的發展,再就<我們的旅程>、<亮點行動>、<我們的挑戰>、<展望未來>四個方向說明,如何重建彼此關係和共同家園關係,在靈修和文化上改革,實現整合生態。同時鼓勵大家以1.回應大地的呼喊、2.回應窮人的吶喊、3.生態經濟、4.採行簡樸生活、5.生態教育、6.生態靈修、7.團體承諾及參與式行動做為我們努力實踐的七大目標。並透過會內外各單位不同面向的連結與合作,持續生態皈依旅程,邁向Green Diocese, Green Parish, Green Community,公開分享願祢受讚頌行動成果與經驗,運用媒體、社群媒體的分享及推廣,同時也與相關學術界的對話、交流及分辨,與各層級政府的交流,表達教會立場與價值觀,與各宗教團體的合作與推廣愛惜共同家園,與教會國際單位、LSM團結合作,把愛惜共同家園的計劃與行動整合到《願祢受讚頌》通諭的觀點與精神。
而後,大家紛紛在《願祢受讚頌》生態行動承諾卡寫下自己如何在信仰中活出對受造界的關懷與責任,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具體行動,例如:度簡樸生活、多搭乘交通工具、減少使用塑膠袋或一次性物品、節約用水、分辨真正需要的、調高冷氣溫度1度、每天為此意向祈禱及生態靈修等等,這些承諾卡也在接下來的感恩聖祭中奉獻於主台前,表達自己的真心承諾與實踐決心。
蘇主教講道時表示:「今天我們懷著感恩與省思的心情,慶祝《願祢受讚頌》通諭頒布十週年,同時也迎接2025年照料受造界時期的開始。這不是單純的慶典,而是一個再次被喚醒與差遣的時刻——我們被召叫,回應天主對人類的託付,守護祂所創造的一切。教宗方濟各在通諭中指出,人類與自然、經濟、文化、社會密切相連。環境危機並非單純的「環保問題」,而是涉及人與人、社會正義、倫理責任的整體危機。地球是天主所賜予的禮物,而非人類無限消耗的資源。人類受召照料與保護,而不是剝削與破壞。生態危機最先、最重地影響的是貧窮者與弱勢族群。他們缺乏資源應對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因此保護環境同時也是社會正義的呼聲。呼籲全球合作,跨越宗教、政治與經濟界線,共同建立永續的生活方式。鼓勵每個人實踐『節制』、『簡樸生活』與『感恩態度』,從日常消費、能源使用到社會結構,都要培養環境責任感。」
蘇主教接著說道:「今年的照料受造界祈禱日文告,教宗良14世特別以『和平與希望的種子』為主題。文中提及氣候變化與環境破壞最先影響到貧困、邊緣化與原住民等弱勢群體,這使『守護受造界』成為信仰與人性的核心課題。人類的使命是『耕種與看守樂園』(創二15),這象徵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責任。在基督內,我們成為和平與希望的種子,能使荒蕪之地重獲生機。照料受造界不僅是環境保護,而是一項緊迫需求,也是基督徒的神學要求,因萬物在基督內受造並得救。教宗期盼《願祢受讚頌》繼續啟發眾人,讓整體生態成為共同選擇與實踐的方向,播下更多『守護與耕種』的希望種子。祈求天主聖神澆灌大地,讓和平與希望的種子成長,走向『整體生態』與復活的希望。」
最後,蘇主教表示:「願我們今天的紀念聚會及在這台彌撒聖祭提醒我們不是孤軍奮戰,在世界各地有無數基督徒、團體、學校、教會,正在回應這份通諭,讓我們也成為這希望之路的一部分。我們是『希望的朝聖者」,肩負守護共同家園的使命。讓我們在信仰中行動並見證,傳遞天主的愛、和平與希望,讓我們與整個受造界齊聲高唱『願祢受讚頌!』」
彌撒後,全體移步至聖堂外的綠地,朗朗晴空下,由馬德範蒙席、主教們、男修會代表季安士神父、女修會代表蔡懿真修女等人代表大家,親手種下象徵祝福與希望的樹蘭。這些小苗雖然嬌小,卻承載著我們對大地的承諾,也是我們為未來播下的希望種子。它們將在這片土地上慢慢成長,散發淡淡香氣,這也提醒我們,每一個小小行動,都是對天主創造的回應,願我們也能把信仰深深地種在心裡,在生活中活出愛、守護這片大地,滿溢清香美好。